1)第44章 贾诩_叶大官人的位面传说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这倒便宜了叶天,呆在这儿很安静,正好适合二人安心养伤。

  董卓被杀,王允吕布在京城内部大肆杀掠,整个京城鸡飞狗跳,惶惶不可终日。

  董卓女婿李儒牛辅相继被捉,缢死于牢中。

  李傕、郭汜等带兵大将心怀不安,闻得吕布之威,都打算各自逃亡。

  可是,有一个人站出来了。

  姓贾名诩,字文和,武威姑臧(今甘肃武威)人。

  贾诩是三国时期魏国著名军事家、谋士。三国时期被称为毒士,善用计谋,被称为三国最聪明的人之一。先在李傕帐中任谋士,后又成为张绣的谋士。张绣曾在宛城用他的计策打败了曹操,张绣兵败后他劝张绣和自己都归降曹操。曹操在官渡战袁绍、潼关破西凉马超、韩遂,都是用的他的奇计。曹丕称帝后,官封太尉、魏寿亭侯。死时七十七岁。

  贾诩与荀攸的特点雷同,事实上他的综合评价确实不如荀攸。毕竟这个家伙几度易主,而且一句话就能搅得天下天翻地覆的。然而在几度易主的过程中,贾诩所展现出的“经权达变”的修为,又是荀攸所不及的。正如《三国志》里所说:“权以济事”,也就是应对事故、应对人事。

  李傕、郭汜、段煨、张绣,这些位土匪大爷哪个是省油的灯?然而只要贾诩一说话,他们保证都听话。贾诩善于细致入微的体察说话对象的身份、处境、性格,采取适当说服或者应对方式,让对方乖乖的顺着自己的话做。他不仅是“见什么人说什么话”,而且是“说什么别人听什么”,这不能不说是贾诩能够深刻抓住矛盾的本质,用最实际管用的说辞说服对方,而绝不会拘于自己的城规。也正是这种明察秋毫、务实应变的思维方式,贾诩在战术上还曾经让曹操小小的尝到败果、让马超和韩遂这两个稀里糊涂的家伙一败涂地。

  贾诩长于应对,能够根据既有的情况找到最佳的应对方案,所以贾诩处事永远是被动的、低调但聪明的。这也是为什么他后期在魏国越混越好的原因,这种低调隐忍,为他的风评加了不少分,因而得以和二荀同列。

  需要看到,由于贾诩的这种思维方式,使得他很难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。贾诩看问题往往有根有据,然而事务的发展往往是不可控的,是需要亲力亲为来引导,而不是因势利导而应对,所以虽然贾诩在战略展望方面的言论往往没有说服力,他一般只是说应该怎么准备打,而说不出来到底如何打。尽管赤壁大战、曹丕南征两次失败,都从侧面说明曹氏父子没有听他贾文和是错误的,但也并不能说明贾诩在战略策划上有多高明。其实说到底,在这点上与荀氏兄弟的差距,症结就在是否“知己知彼”。中原那些人物,荀氏家族作为世家大族,那是很

  请收藏:https://m.shl9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